戚家山的历史:
戚家山街道位于宁波市北仑区西北隅,戚家山因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此地抗击倭寇而得名。辖区所在地东与新碶街道接壤,南和西连小港街道,北接甬江和金塘港。2006年11月,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,设立戚家山街道,2007年3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。
戚家山全国之最:
戚家山街道是全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发开放区域之一。经过创业者23年的奋力拼搏,现已拥有来自美、日、德、法、韩、香港、台湾等10多个国家(地区)的外商投资企业200多家。戚家山街道人文历史底蕴深厚。历代在此地屯兵设戍,为浙江海防要地。人民群众中广泛传诵着戚家山子弟抗倭、抗英、抗法、抗日斗争的英雄事迹,至今还留下金鸡山总指挥台、戚家山营垒、抗英、抗法、抗日炮台等历史遗迹。
镇海口,海防遗址:
镇海口海防遗址集中分布在甬江入海口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南、北两岸范围内,共有14处遗址,北岸镇海有8处,南岸戚家山有6处,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,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海疆枕戈壮,山堑铁骨雄。镇海口雄关险要,明代以来,先后历经抗倭、抗英、抗法、抗日等 战争,抵御外侮可歌可泣。
戚家山的6处海防遗址:
戚家山又名七盘山、七家山,是这里七座山头上最后的一座山,历来为军事要地。相传明朝戚继光等抗倭将领曾扎营于此。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为抵御法军入侵,鼓励将士在作战时象戚继光戚家军一样英勇善战,把“七家山”改为“戚家山”。
清光绪七年(1881年),总镇杨春和建营垒。该营垒平面呈椭圆形,用块石垒成,可容兵3000余人,是二线清兵大本营。1940年7月21日,国民党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此展开激烈白刃战后,日军开始仓惶败退。现戚家山营垒中间营房已荡然无存,四周墙体仍保留着原来的轮廓。
金鸡山隔江与招宝山对峙,称“天设雄关”。明朝筑有炮台,都督俞大猷曾勒“江海朝宗”四大字于山上,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,狼山镇总兵谢朝恩与英军在此决战。金鸡山瞭台建于清光绪十年(1884年),为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作战指挥中心。当时建有营房,现仅存瞭台。光绪十一年正月(1885年3月),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亲临山巅,指挥战斗,取得三战三捷。整个瞭台用条石垒筑,断面为梯形。
台上原设有旗杆,“日悬旗、夜架灯”,系指挥联络用。瞭台东北侧有欧阳利见亲书“督师御敌处”石碑一方,西北侧有保护军门遗迹碑一方。建于清光绪六年(1880年)。三合土夯筑,平面呈凹字形,原设炮洞五孔,营房五间,各炮室间有隔墙。光绪十年(1884年),置阿姆司脱郎80磅前膛炮4门,瓦瓦司80磅后膛炮1门。为当时镇海口建制最大的炮台,在中法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目前,五间营房和各炮室间隔墙已全部被毁,台内部破坏严重,但炮台外部轮廓还比较完整。
建于清光绪六年(1880年)。三合土夯筑,平面呈凹字形。原设炮洞五孔,营房十一间。光绪十年(1884年)置瓦瓦司80磅前膛炮1门,瓦瓦司46磅前膛炮2门,英国土炮2门,后增克虏伯12公分口径后膛炮2门,17公分口径后膛炮1门。目前,炮台壁大部分已倒塌,西北侧二间三合土营房还比较完整。
建于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。三合土夯筑,平面呈曲尺形,曾置克虏伯21公分口径后膛炮一尊。1936年撤平远炮台,将大炮移至钳口门镇远新炮台。现仅存一堵三合土残墙。
建于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。三合土夯筑,炮台墙体采用双层防御结构,曾置克虏伯24公分口径后膛炮一尊,是当时镇海口炮台之“王”。1936年,在宏远炮台内建二座大型的钢筋混凝土炮台,保留了二尊24公分口径后膛炮,增加一尊17公分口径后膛炮。现尚存三合土残垣断墙和一座钢筋混凝土炮台。
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登陆海防站中的首次胜利
1940年7月17日至21日,戚家山还曾经发生了一场被誉为“浙东台儿庄战役”的“七一七”战役,这场战役中,上千日军采用海、陆、空立体战术进犯宁波镇海口,中国军队奋起反击,与日军血战五天五夜击退来敌,取得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登陆海防战中的首次胜利。
戚家山因为明代名将戚继光曾驻扎在这里抗倭而闻名。在戚家山的山顶,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纪念碑,这座碑是为纪念75年前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那场激战而立的。
戚家山百年名校
戚家山街道的百年名校——蔚斗小学均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
蔚斗小学旧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直街四十五号,占地1600平方米,建筑面积600余平方。其中有六个标准教室,两间教师办公室,一个礼堂。1931年建成招生,1978年起停用成为教师临时宿舍。1987年成为校史陈列室,张爱萍将军亲书“蔚斗小学旧址”。1990年12月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7年8 月,蔚斗小学旧址被中共宁波市委、宁波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戚家山名门望族
除此之外,在戚家山还有个名门望族——李氏家族纪念馆,李氏家族是“宁波帮”人士历尽坎坷、艰辛创业的优秀代表,是“宁波帮”中的一棵“长青树”。戚家山街道是李氏家族的故地,改革开放以来兴建了乾坤亭、养正亭等设施以纪念李氏家族对国家对故乡所做出的贡献。
2013年4月李氏家族纪念馆落成,纪念馆主要运用图片、视频、虚拟场景等表现手法,集中展示了李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的故事,让更多的人分享李氏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、商业经济成就、人文关怀精神,而且对于深入研究“宁波帮”文化遗产,进一步拓展宁波的内涵,弘扬宁波的精神。
中共宁波市委办公厅、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0月印发文件,戚家山街道李氏家族纪念馆被列为宁波市第九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戚家山名人辈出
在戚家山还有很多名人哦,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!
他们以李敏、孙慎、沈焕、李也亭等为代表的一批海内外知名的革命家、学者、实业家。
李善祥
名门望族李善祥,1880年生于北京,宁波小港李家人。著名爱国实业家,曾参加辛亥革命,后来锦州经营垦务,创办生生果园及耕余学院,被誉为"中国苹果之父"。抗战时期,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,抗战胜利后,以实业家的身份和名望,协助中共党组织活动。
李又兰
李又兰(1919年11月18日 - 2012年2月2日),女,又名李幼兰,戚家山李家人。爱国实业家李善祥次女、建国上将张爱萍将军的夫人。1937年抗战开始后由沪返回小港,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日战争期间,历任新四军军部速记班班长、新四军政治部巡视员、华中局党校组织干事、新四军三师政治部组织股,2012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93岁 。
李敏
李敏1924年出生于北仑戚家山青峙李隘村。1943年春,李敏获任章水区区委书记,1943年11月,她调任鄞江区委书记。民间说法,李敏是浙东刘胡兰,其实,她比刘胡兰牺牲的还要早。这个女孩,留给后人是刘胡兰的影子,但她,却真切地活在了1944年前的四明山革命生涯中,还活在一段关于红色的浪漫爱情记忆里。
沈焕
沈焕(1139年一1191年),南宋哲学家。字叔晦,世称定川先生,北仑区戚家山街道人。是南宋“调和派”代表人物,定川学派创始人之一。誉焕为“浙中之梁木”,又尊称为南山先生。
李也亭
李也亭(1808-1868)戚家山李家人。15岁至沪,几度贩销,渐有积资。以沙船为清廷运粮,叙功由六品擢升盐运司。组建三家钱庄,遂成豪富。其子与众兄弟等合资建养正义庄,此后,小港李家逐渐发展成为“宁波”帮中有名望的家族企业集团。
孙慎
1916年1月出生于现在的北仑戚家山街道青峙村,19岁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,与吕冀、周钢鸣等人一起从事上海的群众救亡歌咏活动。1937年,孙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2001年,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“终身荣誉勋章”。
戚家山美丽乡村
戚家山街道下辖青峙、李隘、林唐、沙头、蒋家5个行政村和蔚斗、东升、渡头3个社区居委会和青峙社区公共服务中心。蔚斗社区东起小浃江,西与小港街道接壤,北至浃水大闸,南至新建路,面积约3.6平方公里。现有居民3万余人,其中户籍人口近3000,外来居民2万余人。目前,社区已荣获宁波市文明社区、宁波市和谐社区、北仑区学习型社区、北仑区科普社区、北仑区民主法治社区等荣誉称号。东升社区成立于1994年,位于开发区联合区域,东起青峙岭,南与孔墅村接壤,西至环山路,北至外环路,区域面积达1.2平方公里。
近年来,社区先后获得了浙江省老年规范化社区、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、宁波市文明社区、宁波市卫生先进单位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社区等诸多荣誉。渡头社区位于戚家山街道联合区域,屹立在小浃江西北岸,东临高河塘社区,南紧挨小浃江路,西与东升社区交界,北至新建路。社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,整个社区是老城镇组成,保留着历史风貌。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
戚家山的明天将更加辉煌!
图片来源/恒荣科技、戚家山街道
文章来源:北仑旅游官方